2014年12月08日
暢遊北角





昔日北角


香港曾經是英國殖民地,不少地名都是由英文直接翻譯過來,北角這個名字也不例外。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高添強指出:「北角一名譯自『North Point』,全因它位處港島沿岸最北端凸出的位置。另外還有當年維多利亞城以東的『東角』(East Point),即今天的銅鑼灣,和香港城四環九約的『西角』(West Point),也就是西環。」

今天的北角覆蓋炮台山至鰂魚涌三個地鐵站,高添強表示,第一次世界大戰前,北角只是一條窄路,漁農或商住發展極為罕見。「北角平地少、靠山不近海,最初只有幾個採礦場。到了二十世紀初,幾次填海工程形成了今天的春秧街,及後政府於當地興建發電廠和大倉庫,開拓了電氣道和和富道。而油街亦是當年皇家香港遊艇會的所在地,北角就是這樣逐步發展起來。」他續道:「一次世界大戰前,七姊妹道實是一個海灘,有人游泳和爬龍舟,1918年享負盛名的名園遊樂場亦於此興建了。」

北角每個地方、每條街道都埋藏着一段段歷史故事,如英皇道遊樂場,在大戰期間是一所難民營,直到香港淪陷,更一度被日軍充當戰俘營。「大戰過後,營地改為香港首個註冊及簽發本地居民身分證的辦事處之一,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長者們必定記憶猶新。」

戰後蓬勃

北角經歷多次填海,對照舊照片,只覺滄海桑田。高添強說:「昔日的海岸線就在電車路附近,可想而知北角有多少土地是由填海而成。」1921年東南亞福建籍「糖王」郭春秧本想在春秧街的新填海地區興建糖廠,可惜計劃因省港大罷工告吹,取而代之是繁華的住宅,「二次大戰後,聚居北角多是福建閩南人,故北角被稱為『小福建』。至60年代,上海移民大量湧至,上海人將舞廳文化帶到北角,最著名的當數麗池花園夜總會。當年的夜總會規模龐大、氣派不凡,以麗池為例,夜總會擁有古色古香的亭台樓閣和園池,第一屆非正式香港小姐李蘭亦在此誔生。華僑巨富支持紙醉金迷的業務,帶旺了北角,讓北角換來『小上海』的外號。」

「繁華的另一面,是當年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一個劃時代新型公共屋邨『北角邨』,雖說是廉租屋邨,其設計及規劃卻被譽為亞洲首創,既有露台、獨立廚廁和升降機,又有社區禮堂、巴士總站、郵政局和渡輪碼頭,住客有最低收入限制,絕對是當年低收入家庭的『豪宅』。」

北角地道有來頭

高添強直言,北角是戰後才急速發展的新地區,對比中、上環或筲箕灣等早就因沿海商貿而發達的地區,歷史實在不算久,因此古蹟可謂乏善足陳。不過,區內的街道名稱倒有不少有趣的典故。例如源自北角發電廠的大強街,皆因當年翻譯員誤將英文「Power」譯為「大強」而起;春秧街、糖水街和爪哇道(即今天的渣華道),都是為褒揚「糖商」郭春秧的貢獻而命名;還有和富道則是貨倉的英文「Wharf」的音譯等。

縱使發展史不能媲美他區,橫街窄巷的故事卻組成了一幅又一幅令人懷緬的圖畫,高添強推薦大家來一個方便又所費不多的電車遊,回味一下北角,以至整個港島東的發展。「如果熱愛遠足,更可順道一遊寶馬山、賽西湖公園。」至於想從書本探索更多北角或港島東區的故事,不妨拜讀夏歷(真名梁濤)編撰的《香港東區街道故事》,細味舊日一番。

尋幽探勝,或會令您對以熟能詳的街道建築另眼相看,百般滋味重上心頭。


鳴謝:
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高添強

 

 

 

 

 

返回